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专区 > 风采展示
服务专区
政策法规
风采展示

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2-06-17 09:35:15浏览数:0

为探索破解“二次”犯罪、“二代”犯罪问题,进一步发挥第三方公益组织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和保护,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认真学习《慈善法》精神,从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政治高度出发,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开展精准帮扶工作,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保护体系。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困难服刑人员子女,给予特殊关爱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已经成为一个各方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协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精准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支持和监督下,以家庭年收入6000元以下贫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帮扶。一是入户走访调查。以摸清底数、夯实基础作为精准帮扶的首要工作,组织人员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每一个由监狱转介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信息,评估需求确定需要长期关注的未成年子女并制定个性化方案。二是分散助养帮扶。对家庭经济存在困难的孩子,提供经济支援和社会支持,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保证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从而让孩子拥有基本生活和教育保障。三是解决实际困难。除了保留传统的现金捐赠外,还在学业辅导、权益保护、节日关怀等方面困难纾解给予具体的帮扶,通过线上课程、益保工程、梦想礼盒等多个具体的关爱保护服务措施,给予多方位帮扶。 

(二)聚焦孩子身心健康,给予特殊关怀 

在对困境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救济中,除了保留了传统的现金和物资捐赠外,在未成年子女心理疏导、情感需求、户口安置以及其所在家庭精准脱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扶,社会救济的成效更加突出,同时专业机构的系统性帮扶优势也得到体现。一是实施心理援助。 由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对帮扶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并制定方案,对其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干预。二是实施法律援助。响应党办实事、 解难事、做好事的号召,由政法干警、律师组成的专业法律援助团队, 对受助对象及家庭的法律事项提供免费的义务法律咨询及援助。三是实施社会援助。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强化资源链接,在节日和暑假期间开展“穿墙引线” 亲情拓展营、“益起飞翔”研学营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积极开朗的性格, 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韧劲。四是实施亲情援助。利用亲情教育感化服刑人员,通过创造服刑人员及其未成年子女见面的机会,让子女融入群体,感受来自政府及社会的关爱;通过与服刑父母见面和各种连接中,修复改善服刑人员及其 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关系,助力服刑人员矫治和改造,维护社会的稳定。 

6

“穿墙引线”亲情见面会上,小女孩望着服刑中的母亲坐着的方向

(三)聚焦公益品牌形象,给予特殊关注 

在各级党委支持和监督下,协会坚持品牌化发展,加强品牌形象宣传,积极融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一是以党建带动社建良性发展。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制定出台《关于扶持省教育援助协会(协会)的意见》,将开展协会活动列入省监狱改造罪犯“阳光工程”和局党委年度重点项目,21个局属单位成立协会教育援助中心。2017年1月,协会成立党支部,全面加强政治建设,以党建带动社建良性发展。二是全面扩大社会影响。加大慈善宣传力度,提升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的社会关注度,得到国家民政部、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等各级机关的充分肯定,引起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网、新华网等60多家主流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三是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将服刑人员子女救助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为完善特殊人群人性化服务管理机制提供样本。协会组织学界专家教授,对服刑人员子女身心发展及教育问题展开援助和研究,为项目的发展和政策倡导提供依据。 

二、工作成效 

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打破犯罪恶性循环,需要久久为功。在各级党委支持和监督下,协会坚持公益活动与党的指导方向相结合,把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作为工作中心,敬始慎终,将公益做到实处。截止目前,协会帮扶援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达20118人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451个县市区,在预防“二次”犯罪、“二代” 犯罪,降低重新犯罪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服刑人员改造态度更加积极 

协会在全省监狱累计开展20期“穿墙引线”亲情会见帮教活动,帮助省内外333个服刑人员困难家庭1031个孩子及家属搭建亲情沟通平台。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服刑人员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切实感受到 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怀、温暖和尊重,一些服刑人员的改造态度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已帮助监狱成功转化顽危犯、重点罪犯32人,接受帮扶的 417名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未出现再犯罪行为,有效化解了服刑人员其及子女的社会剥夺感,显著减少了“二次”犯罪和“二代”犯罪。 

(二)点线面构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支持网络 

通过帮扶工作探索新型社会救助模式,建立社工+志愿者+狱警相结合的帮扶机制,探索“监狱+司法+民政+教育+社会组织”5位一体模式,为减少犯罪的代际传递探索可推广的路径,截止目前长期帮扶的2343个孩子无一人辍学和犯罪。帮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以及取得的成效给由点(孩子)到线(孩子的家庭)到面(社会支持网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理论提供更加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实践支撑和验证,同时也为下一步完善点线面的多维度、多层次帮扶的理论 体系提供了又一次有益参考。

7

在“穿墙引线”亲情拓展营,小女孩在画上写到“爸爸,你早点回家,我们等你吃团圆饭”

(三)项目实施持续引起社会关注 

帮扶期间,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网、新华网等60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专访和专题报道,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应。协会先后获得第十届“中华慈善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4个,获得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省级荣誉10个。 

(四)共同推动政策改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校及学界专家教授以协会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学术刊物及高校校刊上发表专业性报告11篇。2017 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提出服刑人员子女救助提案,提案中充分肯定了协会救助模式的实践意义。2018年,福建省监狱管理局联合协会、各高校出台的《福建省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收录到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犯罪与改造研究》,为更加精准教育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民政部社会福利基金会积极推广“在押限制人身自由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福建模式”。2019年,国家12部委联合发文,将服刑人员子女纳入事实 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 

三、经验体会 

(一)创新帮扶社会化模式,搭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平台 

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牵涉面广,专业性强,走社会化的模式创新是必由之路。协会利用专业化的运作管理以及完善的公益慈善渠道, 围绕关爱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益,通过“政府主导、监狱支持、民政兜底、教育陪伴、专业运作”且复制性强的新型社会救助模式, 链接社会各界资源,搭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平台,采用“省级技术支 持+市县落地运行”的工作机制,设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援助中心,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强化资源链接,组建“专业社工+民警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的工作队伍,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为服刑人员未成子 女提供帮扶,实现各个援助主体的目标统一、步伐一致,实现善心善行最大程度的“精准到达”,打通最后一公里帮扶通道,有效地缓解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借此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救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推进服务制度化的建设,保障关爱保护有序进行 

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不仅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更要形成完善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保护服务机制。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在各级党委支持和监督下,在帮扶过程中,发挥专业公益组织和社工的优势,及时总结并提炼经验做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保护的服务流程,保障关爱保护有序进行。  

一是帮扶特殊群体,应当坚持社会救助方向。以福建省为例,协会全力救助未成年子女2343人,只能占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15%左右;每年平均接收社会捐款140多万元,只能勉强达到每年全覆盖所需投入1000多万元的9%。如果没有社会救助体系支撑,将无法实现长期性的救助。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职责作用,从本质上是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才能实现救助全覆盖。 

二是帮扶特殊群体,应该融入社会志愿服务计划。要实现帮扶特殊群体全覆盖,必须“借船出海”,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志愿者的规模优势,实现福建省各县(市、区)全覆盖。 

三是帮扶特殊群体,必须推动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社会救助制度创新是将社会救助实践上升为立法建制的主要路径,也是形成救助长效机制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才能营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环境,在预防“二次犯罪”和“二代犯罪”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开发标准化工具,保障关爱保护监护工作

为确保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扩大覆盖范围,强化服务过程中动态管理,做好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发挥专业公益组织的优势,及时总结并提炼经验,制定相关标准化工作套表等,通过项目模式试点,借此全方位了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个体情况。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坚持需求为导向,紧盯问题,实施精准服务,并建立有效的服务成效评估机制,营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环境,在预防“二次犯罪”和“二代犯罪”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
下一篇:福建省爱国拥军促进会
福建省海峡社会组织研究院

        福建省海峡社会组织研究院于2007年经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在福建省民政厅登记成立,是一家以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公益服务为主的社会服务机构。研究院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8人,外聘知名专家、研究员和顾问23人,于2017年3月建立了党支部,2018年10月在福州市总工会登记成立了“研究院工会委员会”。

        研究院成立至今,一直朝着专业化服务发展,充分发挥研究院的优势特点,提供专业评估、咨询、辅导,在评估、年报、财税、项目、内部治理等方面多维度服务省市区县社会组织;同时,研究院在研究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创新上也作了大量探索。

业务服务
1. 等级评估、年度报告辅导;
2. 制度建设、人才培育、财税咨询、项目管理;
3. 登记成立、变更、换届、注销指导;
4. 项目申报、立项指导,项目评估、评审;
5. 书刊编辑,网络服务,课题研究。
二维码

电话:0591-87875433 87862553

邮箱:yjy.61@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23号商业大厦12楼1206室

关注左方二维码有惊喜